頸部脊髓震蕩的癥狀是什么?頸部脊髓震蕩怎么治療?

頸部脊髓震蕩的癥狀是什么?頸部脊髓震蕩怎么治療?

頸部脊髓震蕩

  頸部脊髓震蕩與腦震蕩相似,是最輕微的頸部脊髓損傷。脊髓遭受強烈震蕩后立即發生遲緩性癱瘓,損傷的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反射及括約肌功能全部喪失。因為在組織形態學上并沒有病理變化發生,只是暫時性功能抑制,可以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可以完全恢復。

  頸部脊髓震蕩的定義由Obersteiner于1879年最早提出,系指脊髓損傷后發生的一種可逆性功能紊亂。其特點為損傷平面以下脊髓功能的迅速、完全恢復。一般認為其恢復時間不超過24~48h。Obersteiner曾提出“神經元分子紊亂”學說,也有人認為脊髓震蕩可能為間接暴力所導致的一種脊髓損傷。目前對其認識還相當膚淺,其原因主要在于脊髓震蕩在臨床上非常少見,而恢復時間又非常短暫,所以中國骨與關節研究所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時遇到許多難題。

目錄

1.頸部脊髓震蕩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2.頸部脊髓震蕩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3.頸部脊髓震蕩有哪些典型癥狀
4.頸部脊髓震蕩應該如何預防
5.頸部脊髓震蕩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6.頸部脊髓震蕩病人的飲食宜忌
7.西醫治療頸部脊髓震蕩的常規方法

1.頸部脊髓震蕩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頸部脊髓損傷的發病原因如下:

  1、傷后即時病理改變。受傷后立即發生損傷平面以下的運動及感覺功能喪失,有以下病理改變:

  (1)脊髓震蕩:系脊髓受暴力沖擊而產生的暫時性功能超限抑制所致,但其外觀似無改變,臨床表現為脊髓休克,其癥狀與脊髓全部截斷不易辨別,但可于數天或3~4周后完全恢復。

  (2)脊髓挫裂傷:常由異物、骨折片、脫位椎體直接損傷脊髓,引起挫裂傷或橫斷傷。損傷的脊髓組織發生水腫、出血或軟化壞死。脊髓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

  (3)脊髓受壓:突入椎管內的骨折片、移位的椎體、脫出的椎間盤均可擠壓脊髓引起淤血、缺血、水腫或軟化壞死。如果能及早發現,及時手術解除壓迫,肢體功能可迅速恢復。如擠壓時間過久,則不易恢復。

  2、傷后延遲病理改變。受傷后起初神經癥狀尚輕,以后逐漸加重,其病理改變如下:

  (1)脊髓內出血:損傷引起脊髓內小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腫,主要發生在血管豐富的頸髓灰質內。小的血腫可以吸收,大血腫可以向上下蔓延數個節段,若擠壓延髓重要生命中樞(呼吸、循環)可致死亡。

  (2)脊髓水腫:受傷局部的脊髓組織發生水腫,由于擠壓性骨折所造成的局部畸形,可影響血運使水腫加重。

2.頸部脊髓震蕩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

  頸部脊髓震蕩若脊髓損傷平面在園錐部骶髓或骶神經根,其并發癥常出現在大便和小便功能紊亂,則出現尿失禁,大便也同樣出現便秘或者失禁。

3.頸部脊髓震蕩有哪些典型癥狀

  頸部脊髓震蕩與腦震蕩相似,是最輕微的脊髓損傷。是脊髓遭受強烈震蕩后立即發生遲緩性癱瘓,損傷的平面以下感覺,運動反射及括約肌功能可全部喪失。因為在組織形態學上并沒有病理變化發生,只是暫時性功能抑制,可以在數分鐘或數小時內可以完全恢復。這一類型的脊髓損傷在恢復時,一般先從下肢開始。頸部脊髓震蕩的臨床表現也可以是不完全截癱,損傷平面以下保留有感覺或運動或反射,三者之一或更多,肛門反射都存在,電生理檢查常可引出誘發電位。具體有以下癥狀:

  1、感覺障礙:損傷平面以下的痛覺、溫度覺、觸覺及本體覺減弱或消失。

  2、不完全性脊髓損傷:損傷平面遠側脊髓運動或感覺仍有部分保存時稱之為不完全性脊髓損傷。臨床上有以下幾型:脊髓前部損傷、脊髓中央性損傷、脊髓半側損傷綜合癥、脊髓后部損傷。

  3、運動障礙:脊髓休克期,脊髓損傷節段以下表現為軟癱,反射消失。休克期過后若是脊髓橫斷傷則出現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出現髕陣攣和踝陣攣及病理反射。

  4、括約肌功能障礙:脊髓休克期表現為尿潴留,系膀胱逼尿肌麻痹形成無張力性膀胱所致。休克期過后,若脊髓損傷在骶髓平面以上,可形成自動反射膀胱,殘余尿少于100ml,但不能隨意排尿。若脊髓損傷平面在園錐部骶髓或骶神經根損傷,則出現尿失禁,膀胱的排空需通過增加腹壓(用手擠壓腹部)或用導尿管來排空尿液。大便也同樣出現便秘和失禁。

4.頸部脊髓震蕩應該如何預防

  脊髓震蕩是一種輕微的脊髓損傷,其主要病理、生理變化為脊髓功能暫時的或一過性的傳導障礙。病理組織上無器質性變化。表現為部分,或極少出現全部脊髓的暫時性的傳導障礙,包括節段性感覺障礙,運動障礙(肢體弛緩性癱瘓、四肢癱或下肢截癱),有的尚伴有直腸和膀胱括約肌障礙(大小便失禁、尿潴留等),各種反射消失。腰椎穿刺腦脊液檢查無變化。

  頸部脊髓震蕩多由于頸部外傷造成,因此預防時應注意保護頸部,避免意外傷害。日常可進行頸部鍛煉,增加頸部穩定性。針灸也可以造成脊髓震蕩,多數由于穴位注射刺之過深,注藥過快、過猛,藥物劑量過大或刺激性較大所致;電針刺激,在針刺過深,電流過強、頻率過快的情況下也易于造成。因此應選擇正規的醫院和醫生進行針刺治療,就可以預防此類脊髓震蕩的發生。

5.頸部脊髓震蕩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1.X線攝片 可顯示頸椎骨折脫位、關節絞鎖、異物及骨折片壓迫和椎間隙狹窄等情況。有助于判斷脊髓損傷的性質和程度。但要特別謹慎勿使頸椎扭動,致脊髓損傷加重。X線片正常亦不能完全排除頸髓損傷。

  2.CT掃描 對骨結構的顯示比MRI更清晰,不僅可發現骨折、脫位,并可顯示椎管腔變形和脊髓受壓現象。

  3.MRI 對脊髓和椎間盤的顯示優于CT,矢狀面能直接觀察到脊髓損傷的范圍和程度,以及有無椎管內血腫等。特別是慢性脊髓損傷,明顯優于CT掃描。

  4.腰椎穿刺及腦脊液動力學試驗 有時腰穿可發現血性腦脊液。

  5.壓頸試驗 受傷后截癱逐漸出現或加重者,如情況允許,應盡早作腰穿和壓頸試驗,可獲取蛛網膜下腔梗阻的依據。

  6.脊髓腔碘水造影 可了解蛛網膜下腔梗阻或變形情況,如結合CT掃描則更具診斷價值。

6.頸部脊髓震蕩病人的飲食宜忌

  一、飲食調養對患者來說非常重要。首先,患者應選用高蛋白、高維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經過合理的營養搭配及適當的烹調,盡可能提高患者食欲,使患者飲食中的營養及能量能滿足機體的需要。其次,患者不宜服用對病情不利的食物和刺激性強的食品,如辣椒等,尤其是急性期的病人及陰虛火旺型病人最好忌用。

  二、此外,每天都要有谷類、瘦肉、魚、蛋、乳、各類蔬菜及豆制品,每一種的量不要過多。這樣才能補充體內所需的各種營養。手術后初期不能正常進食時,應以靜脈補液為主。手術后注意加強護理和飲食營養,促進病人身體恢復。

  三、患者飲食要遵醫囑給予飲食,飲食要以稀軟開始到體內逐步適應后再增加其它飲食。應注意不要吃過多的油脂,要合理搭配糖、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食物。

  四、日常生活飲食原則為:以高纖維、低脂肪、低油、低膽固醇飲食為主。

  五、飲食攝取上應避免高熱量食物如:油炸、肥肉、甜點、蛋糕、冰淇淋或汽水、紅茶飲料等。

  六、煮食烹調時應避免使用豬油,另外應減少蛋黃、內臟類、過量的海鮮等高膽固醇之食物,而應增加的是高纖維類食物如:蔬菜、谷類、水果與足夠水分。

  七、攝取足量蛋白質,并可多攝取一些強化身體細胞抵抗自由基,如維他命A、C、E、礦物質硒等,以達到能同時控制體重及維持長期復健治療所需之能量消耗。

7.西醫治療頸部脊髓震蕩的常規方法

  中醫辨證論治,傷后昏迷不醒者,使用開竅法,及時灌服蘇合香丸;兼有頭暈、惡心、嘔吐者,使用降濁法,方用柴胡細辛湯,即柴胡10克,細辛6克,薄荷6克,歸尾15克,?蟲4.5克,丹參30克,制半夏10克,川芎10克,澤蘭葉10克,黃連6克。頭痛頭暈、抽搐為主者,治以熄風法,方用天麻決明湯,即天麻10克,石決明15克,鉤藤12克,桑寄生15克,白僵蠶12克,焦山梔10克,干生地15克,川牛膝6克,牡蠣30克,生甘草6克。如頭痛劇烈,加蔓荊子10克,白芷6克,藁本10克;頭暈明顯,加山羊角片12克,生白芍10克;夜寐不安,加酸棗仁10克,夜交藤12克,合歡花10克;煩躁不寧,加北秫米15克,磁石20克;伴有惡心,加姜半夏10克,姜汁黃連15克,淡竹葉10克。

  針灸對昏迷者可取人中、十宣、涌泉強刺激,間歇運針,留針30~60分鐘。頭痛劇烈者,穴取百會、合谷、印堂、足三里、三陰交,強刺激后可留針15~30分鐘,待頭痛稍減時,再次捻轉刺激。